近日,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婷玉在導師小組曾永平教授、鮑戀君研究員指導下,在電子垃圾污染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題為“Characteristic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Released from Thermal Treatment and Open Burning of E-Waste”的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頂尖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6.198)。這是本校碩士研究生首次以太阳集团app首页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在該期刊發表論文,标志着環境學院在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電子垃圾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固體廢棄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多溴聯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是其中典型的一種。目前我國相當數量的電子垃圾沒有進入正規處理渠道,而是作為普通垃圾填埋或者在不具備條件的個體戶小作坊裡拆解回收。簡陋的回收處理手段往往會排出大量有毒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對拆解人身體健康損害嚴重,同時嚴重危害生态環境。近年的研究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電子垃圾處理活動是環境中PBDEs的重要來源,PBDEs主要通過顆粒态、氣态及殘渣三種方式進入環境中。而顆粒物的粒徑對于其長距離遷移性及人體暴露都有重要的影響,為此,研究不同粒徑顆粒結合态的PBDEs 的粒徑分布規律及控制因素非常必要。
本研究利用自制的實驗裝置,模拟典型電子垃圾的粗放處置過程,探究PBDEs的釋放因子和釋放機理,為控制電子垃圾回收過程的污染提供理論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科研意義。研究結果表明,粗放式處置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PBDEs;熱解過程中,PBDEs主要以顆粒物的形式釋放,而殘渣是燃燒過程中PBDEs的主要形式。顆粒态的PBDE的粒徑分布呈單峰分布規律,熱解時的峰值粒徑範圍為0.56–1.0 μm,燃燒時的則為1.0–1.8 μm,均集中分布在細顆粒上。由于顆粒粒徑越小,在呼吸道沉積的位置越深,可能給拆解工人帶來較高的健康風險,而且其在大氣環境中的遷移距離也會較長。此外,不同的PBDEs的釋放機理存在差異,低溴代BDE在處置過程中以揮發的形式釋放,在環境過程中存在二次分配的情況,而高溴代BDE則以顆粒的形式直接釋放到周圍環境中。
該研究工作依托廣東省環境污染與健康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平台完成,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
據了解,環境學院為提高學生科研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開設“環境科學前沿”系列學術報告,使學生了解環境科學領域當前的研究熱點;自大三開始,本科生可通過短期實習參與指導老師的研究課題,培養自己的科研興趣和動手能力。環境學院近年來引進的多位高層次人才在傳道授業上有經驗、有能力、有熱心,有助于暨大環境學院本科生原本就較好的素質得以發展,其中優秀的畢業生在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即能很快從學習型向科研創新型轉變。李婷玉同學此次能在環境科學頂尖刊物發展高水平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環境學院将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通過對本科生科研興趣的培養使本院優秀學子立志于在環境領域發光發熱,為祖國的青山綠水貢獻自已的力量。
論文原文:
Ting-Yu Li, Jun-Feng Zhou, Chen-Chou Wu, Lian-Jun Bao, Lei Shi, and Eddy Y. Zeng*. Characteristic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Released from Thermal Treatment and Open Burning of E‑Waste.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DOI:10.1021/acs.est.8b0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