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臣,教授,大氣化學與氣候變化團隊的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世界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會士,美國物理協會成員,ISI高引用學者,總被引用次數19575, h-index: 81。曾3次獲得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傑出論文獎。曾兼任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期刊主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期刊編輯。國際地球大氣化學(IGAC)共同主席,國際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華台北委員會主席,國際科學理事會中華台北執行秘書,國家氣候中心顧問等。
教育經曆
1. 1967-09至1972-12,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2. 1962-09至1966-06,台灣成功大學,物理學,學士
工作經曆
1. 2023-10至今, 太阳集团app首页,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2. 2016-04至2023-10,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與氣候研究員院,教授
3. 2004-01至2016-03,台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任主任
4. 2001-01至2016-03,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5. 2000-01至2016-03,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客座教授
6. 1999-11至2003-12,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7. 1996-03至1999-11,美國喬治亞科技大學,地球及大氣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8. 1977-01至1996-03,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大氣物理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9. 1974-01至1976-12,美國密歇根大學,空間物理研究實驗室,研究員
10. 1973-01至1974-12,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後
1. 大氣化學與氣候變化
2.空氣質量
3.稀有氣體及氣溶膠之收支平衡
4.生地化循環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氣候變化對大氣複合污染的影響過程與機制,2017-01-01至2020-12-31,263萬元,結題,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大氣複合污染模拟和預報預測集成研究,2021-01-01至2023-12-31, 150萬元,結題,參與。
(一)論文
1. Liu, S. C*., M. Trainer, F. C. Fehsenfeld, D.D. Parrish, E.J. Williams, D.W. Fahey, G. Hubler, and P.C. Murphy. Ozone Production in the rural troposphe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ozone distribu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7,92, 4194-4207.
2. Mao L., Liu R., Liao W. H., Wang X. M., Shao M., Liu,S. C*., and Zhang Y. H. An observation-based perspective of winter haze days in four major polluted regions of Chin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3), 515-523.
3. Zhong, X., Liu, S. C*., Liu, R., Wang, X., Mo, J., & Li, Y. Observed trends i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1983–2009): Implications for theirs caus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1, 21(6), 4899-4913.
4. Ouyang, S., Deng, T*., Liu, R., Chen, J., He, G., Leung, J. C. H., Wang, N., & Liu, S. C*. Impact of a subtropical high and a typhoon on a severe ozone pollution episo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2(16), 10751-10767.
5. Song, K., Liu, R*., Wang, Y., Liu, T., Wei, L., Wu, Y., Zheng, J. Y., Wang, B.G., & Liu, S. C*. Observation-based analysis of ozone production sensitivity for two persistent ozone episodes in Guangdong, China.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2(12), 8403-8416.
6. Wu, Y., Liu, R., Li, Y., Dong, J., Huang, Z., Zheng, J., & Liu, S. C*. Contributions of meteorology and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to the trends in winter PM 2.5 in eastern China 2013–2018.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2(18), 11945-11955.
(二)獎勵
2022年暨南大學“十佳科研先進個人”。
本科生課程:《大氣環境化學》
研究生課程:《氣候學》《高級英語寫作》《行業前沿講座》《學術前沿講座》
大氣化學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的主要重點包括:1)氣候變暖背景下區域降水特别是極端降水的變化;2)極端降水變化對區域旱、澇風險的影響;3)氣候反饋;4)氣候變化對中國空氣質量的影響;5)空氣質量的變化。
團隊不僅擁有院士1名,還擁有青年骨幹教師4名,包括研究員2名(何超、王好),副研究員1名(劉潤),講師1名(梁烨)。4名青年骨幹教師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均圍繞大氣化學與氣候變遷的研究主題,互補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