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承洲,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環境地學與環境化學研究,在有機污染物的區域環境過程和人體暴露風險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構建了新技術,為系統研究污染物的近大氣-水體環境遷移和人體皮膚暴露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指出暴露于燒烤煙氣和電子垃圾燃燒煙霧,表皮吸收高于呼吸暴露,是人體暴露于有機污染物不可忽視的途徑,為人體暴露學研究提出了新思路。主持各類項目3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累計獲得項目總經費超過200萬元。發表SCI論文40餘篇;獲授權國内發明專利4件、國外專利1件。
教育經曆
1. 2013-09至2016-06,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博士
2. 2010-09至2013-06,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碩士
3. 2006-09至2010-06,廣州大學,環境科學,學士
工作經曆
1. 2023-至今,太阳集团app首页,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2. 2022-2023,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教授
3. 2021-09至2022-10,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特聘副研究員
4. 2017-09至2021-09,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特聘博士後
1有機污染物的區域環境過程
2.有機污染物的人體暴露評估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墊類制品中毒害物質經皮膚摩擦的遷移性研究,2019-01-01至2021-12-31, 25萬元,結題,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消費品中化學物質經皮和吸入暴露模拟檢測技術開發及遷移規律研究, 2018-06-01至2021-06-30, 130萬元,結題,子課題負責人。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面上項目, 室内環境中毒害物質通過大氣和物體接觸的經皮暴露研究,2023-01-01至2026-12-31, 54萬元, 執行中,主持。
(一)論文
1. C.-C. Wu, L.-J. Bao, Y. Guo, S.-M. Li, and E.Y. Zeng. Barbecue fumes: an overlooked source of health hazards in outdoor setting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9, 10607-10615.
2. C.-C. Wu, L.-J. Bao, S. Tao, and E.Y. Zeng. Dermal contact with airborne organics as an important route of human exposure to e-waste combustion fum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50, 6599-6605.
3. C.-C. Wu, Y.-J. Jiang, L.-J. Bao, and E.Y. Zeng. Transfer of frictional contact derived Phthalates from pad surface enhances dermal exposur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6, 12999-13007.
(二)專利
1. Eddy Y. Zeng; Chenchou Wu; Fengchang Wu; Lianjun Bao.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air-water exchange flux;授權日期:2020年8月25日; 授權号:US 10,753,831 B2。
2. 曾永平、巫承洲、吳豐昌、鮑戀君. 氣-水界面通量檢測方法;授權日期:2018年10月26日;授權号:ZL 2015 1 0182147.1。
3. 曾永平、巫承洲、吳豐昌、鮑戀君;水體微表層污染物采集裝置;授權日期:2018年10月19日;授權号:ZL 2015 1 0184321.6。
研究生課程:《環境化學進展》
團隊方向: 有機污染物的區域環境過程和人體暴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