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1088vip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會

發布者:太阳集团1088vip發布時間:2024-07-30浏覽次數:115

726日上午,學院黨委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學院黨委書記王雪梅主持會議,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黨支部書記、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參加集體學習,其中部分黨員同志通過線上形式參會。

(會議現場)

王雪梅領學《決定》精神和《中國共産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傳達學校有關通知要求,部署學院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她強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劃時代、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謀劃和部署改革,開辟了新征程上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标和各領域具體目标、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障,為推動各領域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她要求,全院上下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緊跟黨中央和學校黨委各項部署,精心組織好宣傳學習,在全院掀起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學院黨委書記王雪梅主持)

      會上,教工第一黨支部書記、學院辦公室主任戴琳領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文件。各黨支部書記、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分别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暢談分享學習體會。

 

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雪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及生态文明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為我們今後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站在第二個百年的起點上,我們定将會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主動破解生态保護難題,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學院黨委委員、院長陳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方面有新部署、新指引,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學校的重要講話精神貫通起來,更加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的厚望重托,更加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部署要求,始終聚焦“國家要求、灣區所向、産業所需、環境所長”,紮根南粵大地,優化環境學科發展布局,打通産學研教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積極謀劃學院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貢獻力量。

 

學院黨委副書記餘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讓人倍感振奮、深受鼓舞。我們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以此為激勵,緊密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信仰和信念,激勵學生将個人成長奮鬥更好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洪流中,幫助學生在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中找準自身的定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使命感。

 

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莊莉:在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後,我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新時代,作為高校教育者,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履行好職責;要深入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化教學課程建設改革創新,推動學院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确定的宏偉目标作出積極貢獻。

 

學院教工第四黨支部書記袁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發展目标,為新時代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肩負着培養高端人才和推動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其改革更需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積極響應黨的号召,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主動開展跨學科研究與合作,凝練和聚焦研究方向,集中力量開展紮實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生态文明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制度建設。

 

學院研究生第一黨支部學生黨員歐陽東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沖鋒号。展望未來,我滿懷信心與期待。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國家繁榮昌盛,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我深知,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因此,我将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步伐,投身于學習與實踐之中,不斷提升自我,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文字:黃穎怡